重拾失落的“明珠” 助力会同乡村振兴
——关于加快推进会同竹荪产业发展的思考和建议
作者:林祎军
【前言】会同县曾是食用菌竹荪新种“棘托竹荪”的发现和命名地,也是国内突破竹荪人工科技栽培技术和开展规模化人工种植的首创县。30多年来,因为种种原因,我县的竹荪产业经历多次起伏,目前基本处于停滞状态;而当年从会同流出的竹荪人工栽培技术和棘托竹荪菌种却成为贵州、福建等地脱贫致富的法宝,形成了上亿甚至上十亿的大产业。
一、竹荪:一种食药两用的珍贵真菌
竹荪(鬼笔科竹荪属,又名竹笙、竹参等)是一种名贵的食用菌,常见并可供食用的有:长裙竹荪、短裙竹荪、棘托竹荪和红托竹荪4个品种。
竹荪自古就被列为“草八珍”之一,我国各大菜系中都有竹荪名菜。竹荪入馔在《酉阳杂俎》《菌谱》《素食说略》等众多古典籍中均有记载。1972年,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和日本前首相田中角荣访华时,周恩来总理设国宴招待,在热菜中就有一道“芙蓉竹荪汤”。
竹荪具有很高的药用和日常保健价值,有类似人参的滋补强壮、益气补脑、宁神健体、清热利湿等的功效。在民间,常食用竹荪“刮油”以辅助减肥,可以减少腹壁脂肪的积存和体内胆固醇含量,保护肝脏健康。竹荪所含氨基酸等成分对皮肤也有很好的营养、滋润作用,可以达到美容的效果。
专家鉴定,原产会同的棘托竹荪是竹荪品种中氨基酸含量最高的,比值接近2:1,更具药用价值。如用棘托竹荪与中药配伍防治再生障碍性贫血、用棘托竹荪热水提取液辅助癌症患者放化疗后身体机能调理、用棘托竹荪补充儿童发育期的特殊氨基酸等,甚至有专家提出直接用棘托竹荪取代蚕蛹提炼氨基酸产品。
二、会同:棘托竹荪的发现和国内竹荪人工栽培技术的成形
1986年7月,林业高级工程师曾德容、胡仲贤等在肖家乡发现一种被称为“鬼打伞”的真菌,首次提出为竹荪新种;1988年,经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等机构鉴定,认定为新种并命名为:棘托竹荪﹝Dictyophora echino-volvata Zane,Zheng(曾)et Hu(胡)。随后,曾德容等与中科院会同森林生态实验站、中国林科院亚热带研究所、县林业局等单位合作,攻克了棘托竹荪人工选育和人工栽培技术并试种成功。1989年,曾德蓉等所著《棘托竹荪菌人工栽培技术》通过了省林科所、省林业厅、省食用菌研究所、省农科院食用菌研究所、省科委、湖南师大、东北林大等学术权威机构的评审,荣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成为我国竹荪菌类科学化人工栽培技术的最初源头。1991年,曾德容等又完成了仿野生状态下的玉米套种竹荪栽培技术实验,解决了棘托竹荪人工驯化后,出现的植株退化变小、营养成分流失、口感风味下降等问题。
20世纪90年代,棘托竹荪的开发利用被列入省级“星火计划”。县里成立工作专班和食用菌协会,负责竹荪人工栽培技术的开发应用、培训推广等工作,创建了全国第一家棘托竹荪菌种厂,在全县26个乡镇发展种植户2000余户,年收竹荪干品1000余公斤,初步形成种植规模。会同县开发的“竹荪酒(保健型)”获得国家专利,并在首届全国美化生活商品大赛中荣获金奖,成为长沙酒厂“利口利福开胃酒(竹荪)”的原料基地。期间,闽、粤、川、黔等地区多次组织人员来会进行观摩学习,会同县的竹荪人工科学栽培技术和棘托竹荪菌种开始在全国流传推广。
三、产业:棘托竹荪出会同,花开湖南香闽、黔
2022年4月,林城镇鹰嘴界村工作队从福建采购了少量棘托竹荪菌种试种了3亩,取得了还算不错的效果。这是近十年来会同县为数不多的竹荪栽培事例。与湖南情况不同,经过30年发展壮大,竹荪种植在闽、黔、川等地日臻成熟,形成了非常明显的经济效益、产业效应,成为当地的知名品牌、地理标志。
20世纪80年代末,福建将乐县从会同引入棘托竹荪和人工栽培技术,并列为当地的“小星火项目”加以扶持。随着当地经验的积累和后续科技含量的提高,逐步走上了规模化生产轨道。资料显示,十年前该县的棘托竹荪种植面积就达8000多亩,年产鲜菇8000多吨,产值1亿元以上,成为该县食用菌主打品种。2021年,将乐县出台了《将乐县食用菌产业发展(2022-2024年)三年行动方案》《将乐县促进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十条措施》,将竹荪明确为该县食用菌的主栽品种,保持10000亩以上的种植规模,并在同等享受农业相关扶持政策和招商引资政策的基础上,相关食用菌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个人等经营主体可以同时享受食用菌产业发展的专项激励措施。2015年2月,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批准对“将乐竹荪”Dictyophora echino-volvata Zane,Zheng(曾)et Hu(胡)实施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在贵州省织金县,当地的竹荪种植占到全县农业产业近乎一半产值,成为织金群众脱贫致富的主要产业。织金的主要品种为红托竹荪,但也与当年会同竹荪人工科学栽培技术的输出息息相关。三十年来,织金县始终重视和扶持竹荪产业发展,举办竹荪种植技术培训班1000余期,培训农民技术员、种植户20万余人次,使全县40%以上的农户掌握了竹荪栽培技术,让竹荪产业从织金农业的“一枝花”成为支撑当地经济的“一根柱”。截止2018年,织金县培育的竹荪菌种达1.2亿瓶(3000万棒),种植竹荪2万亩,产量2000余吨,产业总产值达11.96亿元,覆盖贫困人口4.68万人,直接带动1.6万余人脱贫致富,成为了全国最大的竹荪制种、生产、加工、销售集散基地。2010年9月,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织金竹荪”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四、建议:找准会同竹荪产业发展的着力点,绵绵用力、久久为功
1.学习外地经验。建议由县委、县政府领导带队赴福建三明、贵州毕节等地考察学习竹荪产业发展情况,深度了解和全面掌握当地竹荪产业的制种、生产、加工、销售、科研情况,为下步重新恢复和加快推进会同竹荪产业的发展提供思路和借鉴。
2.利用本地资源。会同是全国重点林区县,拥有林地面积260万亩,其中楠竹面积45万亩,立竹蓄积8000万根,可供栽培竹荪的资源极其丰富。要充分利用好会同特殊的生态资源优势,在竹荪产业发展中可择重开展仿野生状态、全野生状态下的竹荪栽培,做到“人有我强,人强我特”,在品质上下功夫,走出自己的路子。
3.选准合适品种。会同是竹荪的原产地,4种竹荪均可栽培。要站在市场的角度来推动产业,既发展需求大的,也发展品质好的;既销售成品,也提供菌种。在产业恢复的初级,可以引进外地成型成熟的菌种,便于尽快形成产业雏形和获取经济价值,吸引群众参与产业发展。
4.引育龙头企业。可以考虑引进成熟的外来企业,也可以在本土企业中择优培育“龙头”,探索“竹林+竹笋+竹制品+竹荪”的“大竹产业”发展模式,延长竹荪产业加工链和提升附加值,带动竹荪产业的良性发展。
5.强化科技支撑。一是与中科院会同森林生态实验站等科研机构合作,解决菌种选育、自然生态栽培、病虫害防治、产品品质监测等方面问题。二是与中南大学、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医药学院等及相关医疗机构合作,对棘托竹荪防病、治病、入药开展科学研究。三是落实企业研发优惠政策,支持和鼓励企业对竹荪产品创新研发,形成高端成熟的系列产品。
6.培养乡土人才。一是建议在县内认定一批农村能人为“乡土专家”,其中认定1-2名竹荪栽培技术的“乡土专家”,以加强示范和带动作用。二是加大技术培训。将竹荪人工栽培技术和竹荪产业发展规划列入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和乡村人才振兴行动计划,每年组织培训。
7.加大政府扶持。综合运用财政补贴、金融信贷、税收优惠、土地流转、项目申报、政府采购等手段,像过来我县支持魔芋产业发展一样,倾力支持会同竹荪产业的发展壮大。
8.坚持常抓不懈。将竹荪产业发展列入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制订5-10年的长期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任务。相关部门要坚决贯彻“一张蓝图绘到底”勇气和干劲,一任接着一任干,做到常抓不懈、久久为功。
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网站APP二维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