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推进大关爱改革 托起幸福新篇章
时间:2016-06-23 09:22:15点击数: 来源: 怀化人大

推进大关爱改革    托起幸福新篇章

 

   梁永泉

 

 

开展社会关爱制度改革,是后发展山区新晃县围绕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富饶美丽幸福新湖南新晃篇章目标,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进一步加强民生托底,突破制约瓶颈,释放发展活力,实现建设目标而开展的“求助有门、帮扶有章、关爱有效”的社会关爱改革。

 

一、推进社会关爱制度改革是守住底线的需要

做好民生托底,守住民生底线,就是有针对性地改善民生领域的痛点、难点、弱点,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生活水平持续提升。通过以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富饶美丽幸福新湖南新晃篇章为目标的实践,开展民生保障工作,在新的发展形势和需要面前,覆盖对象范围过窄,帮扶政策不足,条块分散获取帮助困难等问题是全面推进发展的民生“瓶颈”。

(一)现有政策困难帮扶的范围仍然较窄。在新的形势下,因对困难群众关爱范围较窄,关爱内容不够全面,导致影响目标实现的现象不同程度存在。根据当前发展水平及需要,困难群众的定义已经不仅局限于丧失或部分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的孤少、孤残、孤病人员和留守老人儿童。所指的困难群众,至少包括农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城乡低保家庭,因病因灾致贫城乡居民家庭,因病致贫干部职工家庭,失独家庭,单亲家庭,住房困难家庭,零就业困难家庭,法律维权困难家庭,农村“五保”人员,城市“三无”人员,困难党员,困难村干部,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因父母服刑、精神病、吸毒而无人照看的未成年少年儿童,孤儿,弃婴,留守妇女,重性精神病人,残疾人,社区矫正人员等9类家庭15类困难群众。

(二)现有政策对困难群众帮扶救助力度不足。一方面,部分政策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关爱力度。我县困难群众因病返贫趋势较为突出。为此,县财政专门拿出600余万元,设立了医疗救助基金。用以进行再困难群众的帮扶救助。但是根据医疗报销目录执行下来,一年仅开支了24.33万,还余500多万。出现了“医疗救助基金用不出去,急需关爱救助的又得不到”的现象,达不到帮扶救助困难群众的预期效果。另一方面,帮扶救助方式不够丰富,效果难达预期。对于类似行动不便等特殊困难群众来说,按现行政策简单支持钱粮行不通。虽然专门明确了“关爱员”,并且每年县财政补贴1000元,对丧失或部分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的孤寡老人、孤少、孤残、孤病人员和留守儿童群体,在保障基本生活,保障基本医疗,保障心理健康,保障合法权益等方面给予帮扶救助。但是,在实践操作中帮扶救助措施仍显过于单一,难以解决问题。

(三)现有政策条块分散获取帮助较困难。一是各部门孤军作战,效果不理想。由于政策分散在不同部门,资金来源渠道不同,标准不一,就单个部门来看,存在“困难群众多,帮扶资金少”的情况,政策难以面向所有困难群众。二是帮扶条件差别较大,获取保障存在困难。由于涉及民生保障政策的部门较多,每个部门掌握的政策不一样,实施起来前置条件、申报材料、办理流程等千差万别。申请帮扶救助的困难群众需向不同部门提供不同要求的申报材料,申请救助难的问题不同程度体现。三是政策渠道不畅影响民生保障效果。由于部门掌握政策不一样,政策传递面不一样,支持力度不一样,导致力量分散,困难帮扶不够精准,难以形成帮扶救助合力。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方面,掌握政策的部门与困难群众获取政策信息渠道不对称,造成了困难群众不知道依照哪款政策,找哪个部门才能获得帮助支持;另一方面,同一个政策因不同群众获取政策渠道及时间不对等,先到的按政策得到了帮助支持,后到的如果当年计划用完只能等待以后的机会;再一方面,对于那些不懂政策的群众,这种政策落实的不平等就更加难以避免。由此产生了“有的部门资金用不完,有的部门资金不够用,有的困难群众被重复帮扶,有的困难群众难以享受到帮扶政策”现象。

 

二、推进社会大关爱制度改革是必然趋势

根据实践中反馈的问题及新形势提出的新需求,在认真梳理、深入研判的基础上,开展以大关爱制度为内容的改革,对困难群众的帮扶救助范围将得到进一步扩大,含金量将得到进一步提升,方式将得到进一步丰富。

(一)通过改革实现关爱政策全覆盖。一是扩大了对象范围。将困难群众帮扶救助范围扩大到9类家庭15类困难群众,将涉及困难群众33000余人,城乡低保对象22000余人,残疾人17000余人,孤老1600余人,孤儿120余人,基本实现了全覆盖。二是补足了关爱短板。过去的关爱方式主要是给钱、给物和基本生活照料为主。由于造成一些家庭和人员特殊困难的原因多种多样,其关爱需求也就多种多样。必须因人而异、分类施策,有针对性地采取多种多样的关爱方式。通过改革,对困难群众的帮扶救助由此前简单单一模式,拓展到资金救助或补助、费用补贴或减免、物资发放或赠送、生活照料或服务、救治或安置、资助参保、就业救助、住房救助、情感关怀、司法援助、社区矫正等11大类。三是拓宽了关爱渠道。由于社会关爱工作拓展到医疗关爱救助、教育关爱救助、就业关爱救助、住房关爱救助、困难关爱救助、其他关爱救助等6个方面,65个关爱项目,涉及的责任主体达到22个职能部门和单位。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以便民为原则,建立了两种申请帮扶救助渠道;一种是各职能部门按照制定的大关爱项目实施细则直接受理并办理;另一种是在乡镇便民服务中心设置“关爱服务窗口”,先统一受理,再代为办理或分转办理。

(二)通过改革实现民生政策新突破。一是突破了条块分割限制。通过改革,赋予了群众公平获取政策的信息渠道,一定程度上突破了部门政策限制,打破了“部门资金部门用”和“专款专用”的惯例,最大限度地关爱救助困难人群。避免出现对困难群众的帮扶救助出现厚此薄彼的现象。二是增加了资金投入力度。在国家法律和县财力允许的范围内,根据关爱对象类别,在设定年度救助资金上限的同时,适度突破个人承担部分关爱救助力度。2016年计划投入财政资金2600万元,重点用于医疗救助、教育救助、农村危房改造、重性精神病人救治、孤寡留守等特殊困难群众救助等方面,减轻需要关爱群众的经济生活压力,确保都能享有基本生活尊严。三是简化了困难群众的帮扶救助程序。通过改革,在进一步拓宽申报渠道的同时,乡村等基层的困难群众只需到便民服务中心的“关爱服务窗口”提供基本证件资料,申报自己的困难及需要帮扶的事项,剩下的办理事项就由关爱服务窗口的工作人员来完成。群众不用在申报流程上过多地跑腿地花精力。简化了手续,减轻了负担。

(三)通过改革实现帮扶救助无死角。一是做到政策传递零距离。打通政策传递“最后一公里”。通过会议、网络、电视、手机报、手册、宣传画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将每项关爱政策的对象条件和办理程序宣传到家喻户晓。同时,充分发挥“互联网+民生”的作用,将政策内容、困难求助、对象识别、政策落实,典型事迹等在网上公开,增加关爱工作的透明度,提升群众知晓度。二是做到关爱对象准确识别。对纳入大关爱救助对象开展以“一看、二访、三核、四定”为流程的调查核实(即到家中进行实地查看,到周围邻里进行走访,对家庭收入情况进行核实,最终确定是否纳入关爱救助对象)。根据不同关爱对象的实际需求,采取不同的关爱方式给予困难群众相应的帮扶救助。同时,进一步升级数据台帐,建立以各类特殊困难家庭和人员为内容的信息库,对关爱对象实行动态管理。建立实施细则或操作流程,明确对象条件、识别程序、关爱方式、救助标准、办理时限、公开途径。建立关爱进入退出及先后顺序办理机制,避免过度救助或救助不到位的问题发生。三是做到工作推进大统筹。为落实好大关爱政策,抽调专门人员进行集中办公,负责统筹、指导、督查等常规工作。同时,对符合条件而不关爱,或者对不符合条件而实施关爱的,将依纪依法追究相关经办人员责任。

 

三、推进社会大关爱制度改革是实现发展目标的引擎

通过社会大关爱改制度革,做好民生托底,给困难群众关爱的同时,将会更好弘扬社会正能量,为实现发展目标进一步凝聚能量、释放活力。

一是提升幸福的需要。推进大关爱制度改革以是否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是否给人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获得感作为检验成效的重要标准。当前,对社会大关爱政策改革,是针对县内所有的困难弱势群体,这项政策使他们从过去低层次的简单保障,转变为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全面保障。较好地解决了孤寡留守等特殊人员日常生活困难,使他们切实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心以及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同时,通过工作的开展,带动其它工作也得到全面提升,有杂音的得以消除,不理解逐步转化为理解,并自觉转化为支持的力量。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及幸福指数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二是凝心聚力的关键。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我们党的最高价值取向。在新时期,执政党旗帜鲜明地体现自己的阶级属性,让公权力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就是要怀着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对那些最困难、最需要帮助的群众实施帮扶救助。社会大关爱制度的改革探索,就是围绕党的十八大关于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精神,切切实实围绕老百姓这一面来思考,着眼于从根源上解决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来开展。当前,我县不论是重大项目的推进,还是县乡换届、乡镇区划调整等重点工作的落实,群众都积极支持和配合,工作推进可以说是又好又快。实践证明,大关爱工作实践是一项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和责任工程,在新的形势下只能加强,不能削弱。这是共享发展、消除杂音、凝聚合力、推进发展、固执政之基的关键。

三是推动发展的动力。发展是为了人民群众更好地共享发展成果。这既是发展的动力,也是发展的目的。虽然,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县经济实现了平稳较快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整体上得到了不断提高。但是,由于病、灾、残、意外事故等不可抗拒因素影响,仍然存在一批生活困难的弱势群体。出台以“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关爱为辅,自强为主”的社会大关爱改革,就是要让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特殊困难群众更好地共享发展成果,在“生存与发展”面前,进一步看到希望。同时,对仍有顾虑的困难群众,通过帮扶救助,进一步打消顾虑、提振信心,放大胆子、放活思路,放开手脚、迈开步子,全身心投入到改变现状、走出困境及创新创业为主旋律的发展中来。最终实现圆满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任务,共同建设富饶美丽幸福新湖南新晃篇章。(作者系中共新晃县委书记、县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