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王家庄的调研报告
时间:2016-06-23 09:12:32点击数: 来源: 怀化人大

王家庄的调研报告

         马朝文

 

 

 

                                         基本情况

王家庄村位于素有“芷江南大门”之称的冷水溪乡南部,距冷水溪乡集镇7公里,与洪江市托口镇相邻。全村共10个村民小组,285户,1157人,有耕地面积960亩,山地面积7400多亩。主要产业是以水稻、柑桔、杨梅为主的种植业和以养羊、养猪、养鸡为主的畜牧业。2015年有贫困户128户,416人,是怀化市工商局所联系的市级扶贫村。

                                         面临困境

一是交通基础设施落后。近年来,该村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和帮助下,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较好的发展。比如水利方面,全村共有塘坝4个,小水池5个,水渠13km;能源方面,全村已经基本完成农村电网改造,沼气池80余口,太阳能40余台;通信方面,移动、联通、电信、电视、网络信号基本全覆盖。在调查过程中,群众反映最强烈的就是道路建设问题。虽然近年来道路建设有所改善,但仍不能满足当前及今后的发展需要,道路建设仍然比较滞后,全村道路总长度12.5km,目前道路硬化总长度仅5.6km,未硬化长度达6.9km,未硬化率达55.2%。此外,道路养护管理不到位,重建轻管问题比较突出,村级道路管护责任不明确,管护体制不健全。道路建设相对落后,带来了种种问题,首先给群众的生产生活造成不便。公路尚未硬化、加上山区坡陡,一遇雨雪天气,路面泥泞不堪,双脚难迈,车辆经常打滑,无法通行,严重影响着农产品的对外运输和销售。全村10个组大都以种植柑桔、杨梅为主,在生产销售中,杨梅和柑桔都是对运输条件要求较高的农产品。由于村道路窄,集装箱大车无法进入,只得用小车运送到集镇再转装到大车,既延长了集散时间,又增加了成本,加之在运输路途中的挤压和颠簸造成的耗损,对销售价格和收入产生了直接影响。

二是文化素质整体不高。全村共有1157人,其中男性605人,女性552人,18岁以下人数为243人,18-60岁人数为690人,60岁以上人数为224人。由于村里没有村小教学点,全村60余名适龄儿童中,有20多人在邻近的三门坡村小学就读,最近的芒寨、何家湾组走到三门坡小学要走半小时左右,远的中寨坪等组走到三门坡小学要一个多小时;有10多人在乡中心小学就读,另外还有30余名学生在县城及洪江市托口镇、黔城镇等地就读。目前,全村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5人,高中学历的62人,初中及以下学历的1090人。由于文化素质不高,观念保守,不愿接受新技术,大多只能从事简单或低收入的生产活动,收入水平低。

三是医疗卫生设施比较欠缺。目前村里还没有专门的村卫生室,卫生室暂时设在本村一名杨姓赤脚医生家中。杨医生今年65岁,从医多年,医术颇精,但因年龄偏大,在出诊和农医报帐及时性等方面存在不足。村民生一般小病就在杨医生处治疗,遇到稍重一点的疾病,一般需到冷水溪乡卫生院或县、市级医院去治疗。

四是产业发展劳力不足。王家庄村农业产业结构主要以水稻、柑桔、杨梅等种植为主。在粮食作物中以水稻、玉米、油菜为主,经济作物主要以柑桔、杨梅为主,畜牧业以分散喂养猪、牛、羊和鸡为主。由于大量年轻劳动力外出务工,造成本地农业经济发展的青壮年劳动力缺失,影响本地农业经济产业转型和发展。

                                       几点建议

和王家庄村相比,还有很多贫困村存在类似的困境。找到一条合乎山区贫困农村实际的发展路子,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的重要任务。

一要强化教育扶贫措施。扶贫先扶智,治穷先治愚。解决乡村贫困问题的根本是教育,要通过教育、培训农民,提高农民的能力和素质。要落实国家教育扶贫各项政策,将贫困户家庭子女优先纳入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补助范围,率先实施普通高中免除学杂费,继续落实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优先纳入各类国家奖助学金资助范围,防止因贫困而失学、辍学。

二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解决乡村贫困问题的基础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道路建设的完善程度对于实现“走出去”和“引进来”的发展策略极为重要。改善农村传统的有资源无运输条件的状况,将有助于拓宽流通渠道,使农产品较好地进入流通领域。重点实施以加宽村级公路、硬化组级公路为内容的农村道路建设措施,有利于加强乡域之间、乡域之外的联系和沟通,减少农产品销售运输成本等,促进农民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调整产品结构,搞活产品流通,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同时,着重解决贫困人口安全饮水问题,完成贫困村的农网改造和卫生室建设等问题,对贫困村水、电、路、网络、危房改造和环境整治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要统一连片规划、统一项目管理、统一设施配套,分期分批、有步骤地推进。

三要加大产业扶持力度。解决农民贫困问题的核心是增加农民收入,而农民增收的关键在于产业发展。要制定扶持产业奖补实施方案,对发展产业的贫困户按奖补标准进行帮扶。支持贫困户通过小额信贷发展产业,通过贴息进行帮扶。鼓励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社、产业大户、家庭农场与贫困户建立联接机制,对帮助贫困户发展产业和吸纳就业的给予政策支持。培育建设扶贫产业基地和农业产业示范园,大力建设基础设施,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吸纳更多的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社落户基地和园区,建立和完善与贫困户的利益联接机制,帮助贫困户发展产业,实现增收。

四要做好做实惠民工作。结合当前的脱贫攻坚工作,抢抓政策机遇,全面实现贫困村脱贫致富。乡、村两级要做好各项数据调查摸底工作,积极宣传减负惠民各项政策,对群众的各项需求意愿做到心中有数,哪些需要异地搬迁、哪些需要产业帮扶、哪些需要金融贷款,都要有本帐,哪些地段还需要进行道路硬化,哪些地方要进行其他基础设施的建设,都要搞清楚。这样才能够在第一时间通过争取国家政策完善区域基础设施建设;第一时间满足群众需求,帮助村民、贫困群众脱贫、脱困。在制定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方案时,要按照“政府主导、群众自愿、量力而行、就近方便安置”原则,分批实施易地搬迁工程。结合新型城镇化、新农村建设、库区移民搬迁、农村危房改造等,加快推进小城镇、农业园区、乡村旅游区建设。在结对帮扶方面,每个贫困村至少安排一名领导和3-4个后盾单位;在省、市驻村帮扶的基础上,安排扶贫工作队,选派优秀干部任扶贫队长,实现驻村帮扶覆盖面达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