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老坪山村扶贫记
时间:2016-06-23 09:11:56点击数: 来源: 怀化人大

老坪山村扶贫记

 

   曾润生

 

2015年,按照组织的安排,笔者被派遣到麻阳县江口墟镇老坪山村从事精准扶贫工作,通过为期近一年的精准扶贫工作实践,个人感受颇深。

带着工作任务第一次进入该村的情景仍历历在目。从县城驱车出发至江口墟镇的沿途风光再熟悉不过了,映入眼帘的四处是桔园,路面平坦,沿江而上,视野开阔。到镇政府驻地后从热闹集镇分路左拐,逐步进入山区,开始地势还较为平坦,一派自然田园风景。随着纵深驱进,来到了二型水库——青山水库附近,沿途植被茂盛,郁郁葱葱,溪水潺潺流淌,进村道路沿着青山水库上方不断蜿蜒上行,进而公路越来越陡峭,参天大树随处可见,与沿江风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车子到达半山腰后转入一片平坦开阔地,一个古朴的村寨展现在眼前:除了一栋显眼的一楼一地的楼房建筑外,其余的要么是陈旧的木房子,要么是简陋的土砖房。下车后与村干部会了面,村支两委的干部包括书记、主任、专干3个人。

在与村干部的交谈中了解到老坪山的基本概况,还真有点村如其名的感觉,是个原始古老的后山村。该村离集镇12公里,东南部与芷江牛牯坪乡接壤,西北部交接于大桥江乡,海拔400-800,是镇里地理位置最高,最偏僻、最贫穷的山村。全村5个自然小组,129户,526人,劳动力320人。现有贫困户61户,贫困人口223人,其中开发性贫困户38153人,低保贫困户939人,农村低保1431人。全村总面积1.9万余亩,其中山林面积1.8万亩,耕地面积520亩,灌溉面积300余亩,部分属于天水田,靠天吃饭。农户人均纯收入不足两千元。村里没有任何集体经济,村民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原始生活。

在随后的实地走访中,笔者到了位于靠近山顶的集村级计生活动室为一体的简易村部,连接村部前后的道路还没有硬化。在村寨里时常可以听到公鸡打鸣的声音,也看到了随着机械化推进正在淡出人们视野的耕牛,还时不时的见到村民自发搭建的零星的篱架式的山葡萄架。在村寨转悠中时常见到的房子是常年铁将军把门——锁着,不少房屋主人举家常年外出打工。因而在村子中能够见到的人不多,更是很少见到年轻的面孔和稚嫩的小孩,倒是偶尔可以见到50岁以上的正在种田劳作或准备上山营林的中老年人,当笔者向他们了解情况时,感觉到他们态度诚恳,言语朴实。村寨里没有学校,没有卫生室,没有3G移动信号,也没有有线电视网络。

通过走访干部党员和贫困户得知,当地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年轻人外出以务建筑工为主的打工,另一方面就是在家种田、营林、养殖,以及自发的庭院葡萄经济。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查研究,发现导致当地经济发展困难、村民长期贫困的主要原因也越来越清晰:一是村耕地面积虽多但质量差,产出低。大多处于海拔500米以上,田地多属于冷浸田,土质不好,可浇地和旱涝保收面积少,土地产出率很低。俗话说“靠山吃山”,虽然村寨林地面积大,但由于缺乏作业便道等,投入成本较高,回收周期长,效益不高。二是基础设施条件差。“要想富,先修路”,困扰全村发展的村组道路交通问题仍然突出。距村部有近5公里的一组是一个名叫板山有上百名村民居住的单独自然村落,至今连简易毛坯子公路都没有,当地群众盼望修路的意愿十分迫切 。其他各组还有部分道路没有硬化,仍为简易泥水公路,更没有实现全部联接贯通。村寨水利设施建设薄弱。村里的八方湾骨干山塘及其灌溉水渠均多处多地段受损,跑冒滴漏严重,需要及时修复加固。据当地村民反映,在2013年下半年的大旱期间,有上百亩的单季稻稻田因缺水灌溉而几乎颗粒无收。三是因教因病致贫现象时有发生。村里地处偏远,没有小学,村民子弟上幼儿园和小学,至少要到12公里外的集镇上去就读,需要家人到集镇租房陪读照顾,一年下来至少也要12千元开销,这对本不宽裕的当地村民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再则就是村民子弟考上大学,家庭需要支付较高的就学费用,如该村一组本来身体就残疾的老余,因其子读研究生而使家庭更加贫困。村里无卫生室,村民就医不便,因病致贫返贫的现象较多,全村14户低保户中,绝大多数就是因病而丧失劳动能力的。如笔者所联系的该村五组的老周一家三口,两个文盲,体弱多病,其中两人还丧失了劳动能力,前些年因火灾房屋烧毁无力修复,至今仍租住他人房子,靠低保维持生计。四是村民思想观念落后,增收困难。全村村民仍沿袭小农经济生产模式,还停留在一种“种田为吃饭、养鸡换油盐、养猪为过年”的典型自给自足的经济模式,市场经济意识薄弱,加上缺乏技术、资金等等,村民增收渠道有限。

要尽快改变贫困村面貌,必须从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两个瓶颈制约上取得突破。为此,笔者与工作队员同村干部一道组织贫困户代表到县内产业发展搞得好的地方学习参观取经,开阔群众思路视野,邀请农业专家实地调查指导,结合实际制定了猕猴桃、桃、葡萄等产业发展规划,争取通过直接帮扶或者委托帮扶等途径,积极鼓励村民组建专业合作社,引导贫困户参与到产业扶贫开发工作中来。同时,组织召开群众代表大会,邀请扶贫部门的行家里手宣讲新形势下的产业扶贫和金融扶贫等政策,现场释疑解惑。另一方面,千方百计争取相关部门资金项目支持,着力改善村级基础设施。

乘全国扶贫小额信贷座谈会在麻阳县召开的东风,随着在识别贫困对象、发展特色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帮扶农户脱贫上的精准发力,随着“三联一包”帮扶机制、金融产业扶贫机制和资源整合多元投入机制等作用的有效发挥,精准扶贫工作在全县全面扎实推进。通过近一年的工作,老坪山村在联镇挂村县领导的大力关心下,在后盾单位和相关部门的支持下,多方筹措资金,村民积极参与,投工投劳,建设扶贫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先后投入近30万元将村里的骨干山塘进行了彻底整修;修建了方便林业生产的作业便道2公里;村组部分道路修建及硬化已经启动;村级卫生室建设摆上了议事日程;产业园区建设选址及进园道路建设等基础性工作正在有序进行。同时县市人大常委会机关组织干部与贫困户进行了结对帮扶,并拿出上万元资金物资在春节前对贫困户进行了走访慰问……尽管如此,但是离习总书记“通过扶持生产与就业发展脱贫一批,通过移民搬迁安置脱贫一批,通过低保政策兜底脱贫一批,通过医疗救助脱贫一批。”“五个一批”的指示精神还有较大差距。

结合过来的工作,如何使精准扶贫尽快取得实效,笔者认为,主要应当抓好“三个着力”:一是要在增强村级组织战斗力上着力。“群众富不富,关键在支部,关键看干部。”毛主席也曾说过,“正确的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要配齐配强村支两委班子,提升“领头人”的工作能力。二是要在真金白银投入上着力。近年来,地方政府虽加大了对贫困村的投入,年度计划安排在3050万元,但这对于需要修路硬化等水电路基础设施建设改造,仍显得远远不足。如,仅拉通该村一组板山的公路投入就需要数百万元。三是要在引导贫困户转变观念上着力。记得一位哲人说过,“这个世界上最难的有两件事。一件事就是把自己的思想装进别人的脑袋里,另一件事是把别人的钱装进自己的口袋里。”笔者觉得尤其是前者。贫困户由于基础差、底子薄,非常现实,观念保守,顾虑多、不自信、怕担风险。对此,要想方设法完善保障机制,尽量减少特色产业发展过程中的风险,消除贫困户的思想包袱,通过培育大户、能人带动、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等,用贫困户身边活生生的致富例子来引导和带动贫困户转变观念,扶上马,送一程,增强贫困户自身的“造血”功能,最终实现由“输血”到“造血”的转变。

“长风破浪会有时”。虽说,“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但随着我国经济“蛋糕”的做大做强和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在举全民之力精准扶贫的大背景下,发力“六个精准”,稳步实施扶贫攻坚到村的“九大工程”,积极探索产业金融扶贫开发的新模式,通过各级各部门的主动沟通、积极配合和相互支持,通过各单位弘扬严实作风,真抓实干,夙夜扶贫,贫困户脱贫和贫困村“摘帽”必将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