怡溪村的调查报告
宋朝辉 丁冬菊
“三农”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也是各级党委、政府最为关注的重要问题,“三农”问题能否妥善解决,关系到我国全面小康社会能否实现。笔者通过对沅陵县杜家坪乡怡溪村进行实地调查,了解到了当前农村存在的一些状况。
一、基本情况
村庄概况
杜家坪乡怡溪村是由原怡溪、王倜、佘家洞三个村于2005年10月合并而成,地处怀化市沅陵县东南边陲,东与本乡杜家坪村、岩湾村相连,北靠本乡松溪村、狮子坪村,南与益阳市安化县马路镇接壤,西邻本县马底驿乡,是典型的高寒山区,距杜家坪乡政府12公里。
全村总面积22平方公里,整个地形呈长方形,地势较高,山色秀美。总的特征是: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气候宜人。冬季长,春秋短,昼夜温差明显,季节变化富有规律,冬季气温较低,尤其是该村第一、二、三村民小组,因海拔较高,是全乡最冷的两个地方之一。现有耕地面积535亩;林地面积31240亩。该村耕地面积较少,浇灌不方便,坪上的田较少,不太适合农业生产,但山林面积大。
该村有2条小溪穿境而过,森林植被较好,水源丰富,水质较好,村民用水都是饮用山泉自流水,无污染,现在全村80%农户都用上了自来水,大大地保障了居民生活用水安全。
怡溪村地处深山区,林业资源丰富,现有林地面积31240亩,占全村总面积的92%,森林覆盖率达92%以上。林地土质状况良好,比较适合松杉、毛竹、阔叶林以及经果林生长。该村主要林木品种有松杉、毛竹、樟树、枫树、栗树及杂木类。以松杉、毛竹居多。经果林主要有板粟等产品。
该村产业主要以林业和劳务输出为主,农业和其他产业为辅。2014年度村级经济总产值达240万元,该村总产值构成中农业收入50万元,所占比例为20.8%;林业收入80万元,占33.3%;劳务输出90万元,占37.5%;其他20万元,占8.33%。
近年来,该村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实施农网改造、村内主干道路面硬化,实现了组组户户通电通水,电视、电话普及率100%,新建移动基站一座,移动网络信号履盖全村,五保户、低保户生活基本得到保障,村级卫生条件得到改善,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5%以上。
人口现状
该村现辖1 0个村民小组,232户,总人口802人,有劳动力557人。其中16岁以下未成年人142人,占总人口17.6%;60岁以上103人,60岁以上占总人口比例为12.9%;残疾人41人,五保11人,低保户共25户,76人。30岁以上未婚男青年人57人。
住房就业就学就医情况
该村90%以上的农户住房为木质结构,人均居住面积达20平方米以上,没有无房户。
就业以外出务工经商、在家从事农业生产及其他灵活就业为主。
该村没有学校,也没有幼儿园,所有适龄学童均需要去集镇或外出就读。低龄儿外出入学通常需要家庭在外租房并安排人员照顾。
该村现有两所村卫生室,群众有小病可以在村卫生室就诊,大病到乡卫生院或县医院。
留守老人和儿童生活情况
随着森林资源的日益枯竭和生态保护力度的不断加大,可以砍伐的林木大量减少,近年来,该村青壮年外出务工增多,留守老人和儿童增多,甚至有的家庭只有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大部分外出务工的人员会按月寄钱回家给老人或孩子,但也有外出后对家里留守的老人或孩子不闻不问,不寄钱回来的。由于留守老人和儿童普遍生活能力差,生活质量不高。
二、当前农村存在的问题
农村的路变好了,田地抛荒却变多了
现在,村村通公路一直到了家门口,出行方便了,路也变宽变好,可种田地的却少了,积极性也没有了。当前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是上了年纪的人,农田抛荒成为普遍现象。一是由于青壮劳力大多进城务工,农村劳动力严重匮乏;二是访村属于典型的山区,耕地零碎分散,不利于使用机械化;三是种田收益低,农民不愿意种。现在虽然不收农业税了,但是种田成本高,除去耕作费、秧苗费、化肥农药费、收割费以及平时付出的劳力,留在农村一年辛辛苦苦种几亩地的收入几乎等于零;四是农村水利不畅,对于耕地零碎分散的地方而言,兴修水利的成本太高。
农村的住房变好了,环境却变恶劣了
随着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突飞猛进,农民住房条件比以前好多了,但房前屋后堆着垃圾,村旁的池塘、沟渠里洒落着塑料垃圾。在大风吹拂下,垃圾随风起舞,在太阳的照射下,还时时闻到一股刺鼻的味道。原来村边池塘里的水是清澈的,甚至还可以饮用,现在池塘却被污水和垃圾所填满,这给人们的身体健康带来了危害。村民环境意识淡薄,认为反正这不是我的事,是村干部的事,是大家的事,甚至是国家的事,这种想法的人在农村大有人在,把责任推给别人。
农村的生活变好了,留守孩子却变多了
近年来,农村的生活发生了变化,农民人均纯收入翻了一番,消费水平大幅提升,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人们享受了国家改革的成果。人们不仅有了房子,有了票子,甚至有的买了车子,生活水平比以前有了大幅的提高。为了挣钱,年轻一代的父母把孩子留在家里,让爷爷奶奶来带,给孩子的教育留下了真空。现在孩子的生活习惯、行为方式、学习在没有父母的监督下,变得放纵。爷爷奶奶的溺爱给孩子的习惯造成不良影响,不知道怎样感恩,生活自理能力差,生活习惯变坏。再加上村级学校的撤并,上学的地方比以前更远了,乘坐无牌无照的车子上学,给学生的安全蒙上阴影。
国家的政策变好了,农民的矛盾变复杂了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大事,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现代化,没有农村繁荣稳定就没有全国的繁荣稳定,没有农民全面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全面小康。近几年,各级政府不断出台强农惠农政策,加大对农村的投入,不断改善农民生活水平。比如各种补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不仅不收农民的钱,还给农民补贴,的确减轻了农民的经济负担。大部分农民对国家的政策表示肯定,同时希望国家在“三农”政策上不断完善,给农民带来真正的实惠。可有一小部分农民持不同的看法,比如养老问题。现有的养老制度并不能给老人们一个基本的生活保障。享受国家优惠政策问题,有的享受到了,有的没有享受到,心理很不平衡,从而出现了干群之间的矛盾。
三、建议
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一是进一步加大道路建设力度,改善农民出行难问题。二是加强对农田水利设施资金的投入,切实解决人畜饮水和农田灌溉用水问题。三是改善农民群众的生存环境。利用农村劳动力,开展农村清洁工程。为农村配备垃圾桶或垃圾池,将垃圾集中存放,定期集中处理。
加强强农惠农政策落实力度。一是加强对农民群众政策的宣传引导。利用多种形式向农民宣传党的惠农政策,扩大宣传面,正面引导农民对国家政策的了解。二是加强对强家惠农资金检查。凡是惠农政策村级应及时公示公开,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监督。
不能忽视留守子女问题。由于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打工,他们由母亲或被别人照顾。他们的情感教育缺乏应有的家庭氛围。于是,安全、情感危机、心理等一系列问题也日益突出扩大。大多数留守子女有着孤独、寂寞、性格暴躁、自闭等心理问题。有的父母一年回来一次,有的连续几年都不回家。时间一长,感情就会疏远,父母与孩子之间就有可能出现感情危机。在外打工的父母在金钱物质方面可以满足子女的需求,但永远也无法弥补自己在情感教育上的缺位。如果子女与父母失去了情感基础,那么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也就变得很简单,也很脆弱。因此,“情感饥饿”对留守子女来说是一道永远无法抹去的伤疤。因为他们无法忍受当看到自己的同伴和父母在一起玩耍时,自己却独自一人呆在旁边时的孤独与寂寞。
农村发展的关键在于人才。由于农村的基础设施不完善,和城市相比,无论在哪个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距。随着两者的差距越来越大,城市的吸引力也越来越强。优秀资源和优秀人才向城市集中。农村虽然出了不少大学生和人才,但真正留在农村的却很少。我们每个人都想到比较好的地方去发展,谁也不愿意留在落后贫穷的农村。农村的吸引力不强,导致大量人才流向城市,成了人才的净输出地。这才是农村发展缓慢的真正原因。农村发展的关键在于我们能否提高农村的吸引力,留得住人才。只有留住人才,农村才有发展的可能、资本与实力。
农村的发展是艰难缓慢的。农村在发展中有太多的问题需要我们去解决。这是一项长期而艰难的任务。农村能否有更好的发展就在于我们对这些问题的解决力度,这些问题是环环相扣的,有着内在的联系。我们应集中精力去解决制约农村发展的这些问题,实现农村的突破性发展。
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网站APP二维码
TOP